很大程度上,你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,而不是历史决定了你
心理学三大巨头:弗洛伊德、荣格和阿德勒。前俩都是精神分析的,尤其是弗洛伊德,估计很多人都听过。阿德勒就很少人听过了,毕竟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,不受人喜欢。
今天我们不聊学院派的历史,只聊他们自己的观点。
弗洛伊德和荣格,都秉持“决定论”:现在生活这么烂,是因为过去做了某些错误的决定。
而阿德勒秉持“目的论”:现在生活这么烂,是因为我们想把生活过得这么烂。
很不可思议对吧。
看到阿德勒的观点,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狗屁理论。
我们慢慢说。
一,目的论和决定论的不同。
阿德勒的理论看起来狗屁不通,主要是一般情况下,我们的逻辑反应不过来。
说两个例子就懂了,同时也可以说说这两个理论有什么不同。
目的论和决定论最大的不同在于,我们处于主动位还是被动位。
决定论中,我们始终属于“被决定”的位置,属于果,没法改变。
决定论适合摆烂,或者跟人吵架。
“我从小到大就是这么一个人。”
“我早就跟你说过走不通。”
“我一直就没把这件事情做好过。”
你看,所有的事情都是“没办法”,这都是过去的惯性扑到我们脸上来了。
我没法改变。
所以决定论非常适合用来逃避——我什么都做不了。
目的论则逼人直面现实。
“我从小到大就是这么一个人。”——你说出这句话,是因为你不想去改变,而不是你不能去改变。
“我早就跟你说过走不通。”——你说出这句话,是因为你想自证预言,从而证明自己是对的,后者比“能不能走通”这件事情,对你而言更重要。
“我一直就没把这件事情做好过。”——你说出这句话,是因为你不想再继续去尝试,你害怕再受到伤害。
你看,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我们想达成某种目的吗,并非是因为历史那么死板替我们决定了一切对吧?
所以为什么阿德勒不受人喜欢,因为这个理论把责任绑死了,绑定在说话人的身上了。
没办法逃避。
既然我是主动位,不是被动的,那我逃避了,责任就在我了,被动的话我还有借口可以狡辩。
二,谁的理论更好?
没有谁的理论更好。
更准确地说,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的这两个理论,处于一条线的两个极端。
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客观的,我们没办法改变,我们都是自己潜意识的奴隶,完全放弃了主观能动性。
目的论则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,就好像我们信心满满想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来,我们就真的能办到一样。
我们都知道看待世界大体分为“唯物主义”和“唯心主义”,前者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,后者已经被马克思主义批判得体无完肤了。
实际上唯心主义没有这么肤浅,但是这都是后面该聊的东西了,先不展开了。
阿德勒的观点就有些过于唯心。
三,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?
静下来,仔细想想。
当我们觉得某些事情非常困难,想要放弃、摆烂,不想努力,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,冷静下来,仔细思考。
其中有多少客观原因是我没办法去掌控的?
比如调剂,比如自然灾害、社会舆论、车祸、意外什么的。
其中又有多少,是我主观地想要放弃的?
是这件事情真的很困难,还是我“感觉到”困难而不想努力?还是因为麻烦、不喜欢、要跟讨厌的人接触、自己无法掌控?
分清主观客观。
客观的既然我们没办法掌控,那就不去管了。心有余力的时候,可以稍微试试去施加影响,看看能不能把客观的东西往想要的结果上带一带,实在不行那就算了。谁也不能让太阳原地爆炸对不对。
主观的东西,如果能克服,自然最好,如果不能克服,放弃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。当然,前提条件是这件事情有选择的余地,或者能接受放弃的代价。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,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搞了。
苦难就是苦难,没什么值得歌颂的。值得歌颂的,是挑战苦难并取得了胜利的人,无论主动还是被迫。而那些失败了的人,我们也不要去笑话,谁能保证他们就不是明天的我们呢。
很大程度上,你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,至少在一定程度上,在主观的方面。
而不是历史决定了现在的你,给人感觉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。不是这样的。
想要越过越好,也就是生活中“客观”和“主观”方面,尽量提高我们能够决定的“主观”的占比。
也就是“选择权”。
南国微雪 Miyuki
2025 年 9 月 11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