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学如果不追求深入的话,其实门槛没有特别高

  医学只是一个代表例子,其实我更想说的是那些“看起来很困难”的东西。

  “感知到的困难”和“实际上的困难”一样重要。

  人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到的、看到的人或事物,一般是经过训练完成之后已经合格的状态。这种已经合格的状态,和完全没有接受训练的状态,落差非常大。

  大脑一般情况下会以为,从我们没有接受训练的状态,到合格的状态,是开关的过程,一下就能迈过去。诚然,这有些二极管,但大多数人下意识确实会这么想。

  也许拿医生做例子不太明显,因为经受过教育都知道做医生要经过大量的训练,本科、研究生、规培、轮转、升职称等等。

  但是同理心呢?

  大部分人下意识就会认为同理心这种东西,有就有,没有就没有对吧?其实同理心也是可以经过训练而变好的。

  因为这种落差太大,以至于我们“感知”到了巨大的困难。就像在一头熊前面,被吓得动弹不得。

  很多时候,有些事情没有那么困难或者麻烦,仅仅是因为我们把它们“想象”得非常困难和麻烦。

  一、我们总是被“专家状态”吓到

  你看到一个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行云流水地开刀,你会觉得这太难了,我永远学不会;你看到一个程序员噼里啪啦地敲代码,满屏幕都是你看不懂的符号,你会觉得编程太复杂了;你看到一个律师在法庭上引经据典,各种法条张口就来,你会觉得法律太深奥了。

  但是你没看到的是什么?

  你没看到那个外科医生刚开始学缝合的时候,连线都穿不进针眼;你没看到那个程序员写第一个“Hello World”的时候,为了一个分号调试了半天;你没看到那个律师背法条的时候,一条一条死记硬背,背了忘,忘了再背。

  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结果,不是过程。而大脑会自动脑补:从零到这个结果,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。

  实际上呢?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。

  就像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想象,医学生也是大学生,他们也会在期末的时候熬通宵啃教材,就和我们是一样的。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直觉性地认为,哇,医学,这么重要的东西,掌控人命的东西,平时不好好学的话,真到上场的时候不会惹上大事儿吗?

  所以规培就是这么来的。

  好多医学生规培的时候,脑子其实一片空白。因为病人根本不会按教材生病。

  大家都是人,都要在期末熬夜,所以这些东西的门槛,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高。

  二、入门和精通之间,有一个巨大的中间地带

  大家总觉得,要么不会,要么就得会到专家水平。这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。

  也有可能是国内教育系统性的问题。

  “要么就不会,要么就做到最好,免得学得不上不下不三不四的丢人。”

  不过扯到教育去了这就扯远了,有空以后再说。

  这种思维其实非常 toxic。

  比如说医学,你不需要成为主任医师,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,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医院,什么时候可以在家观察;比如说编程,你不需要成为架构师,也能写一些简单的脚本,自动化一些重复性的工作;比如说法律,你不需要成为大律师,也能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,保护自己的权益。

  这个中间地带,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

  而且,进入这个中间地带的门槛,真的没有那么高。

  三、大部分技能的 80% 效果,只需要 20% 的努力

  著名的二八定律。

  学开车,你不需要成为 F1 赛车手,只要能安全上路就行。这个目标,大部分人几个月就能达到;学做饭,你不需要成为大厨,只要能做几个家常菜就行。这个目标,几个星期就能达到;学英语,你不需要成为同声传译,只要能进行基本的交流就行。这个目标,坚持一年就能达到。

  但是很多人被“专家状态”吓到了,觉得不达到专家水平就不算会,所以干脆不开始。

  拜托,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能人专家?能人专家他们自己就已经顶峰了不再学习了吗?鲍威尔脸不还是被打得啪啪响?

  要是后人都服管教,都迷信权威,那我们估计都还活在天圆地方的世界里。这不是纯搞笑吗。

  要是你们哪天有机会逮到一个专家,问他一句觉得自己啥水平,他们可能还会觉得自己是个菜鸡。

  这就像是因为爬不上珠穆朗玛峰,就连楼梯都不愿意爬了。

  四、“困难”很多时候是一种心理暗示

  我见过很多人,一听说要学什么新东西,第一反应就是:“这太难了,我学不会。”

  还没开始学,就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。

  这种心理暗示的威力是巨大的。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某件事很难,那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一点。

  遇到一点挫折,你就会想:“看吧,我就说很难。”

  遇到一点困惑,你就会想:“果然不是我能学会的。”

  反过来,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某件事没那么难,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寻找解决方案。

  遇到挫折,你会想:“这只是暂时的,我再试试别的方法。”

  遇到困惑,你会想:“可能是我理解有误,我再查查资料。”

  同样的困难,不同的心理暗示,结果完全不同。

  五、真正的门槛,往往不是技术,而是心理

  很多人学不会新东西,不是因为智商不够,也不是因为时间不够,而是因为心理上过不去这一关。

  他们总觉得自己“不是那块料”,总觉得自己“太笨了”,总觉得自己“年纪大了学不动了”。

  这些都是借口。

  真正的原因是,他们害怕失败,害怕在学习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无知,害怕别人笑话。

  所以他们宁愿待在舒适区里,也不愿意踏出第一步。

  不过其实“踏出舒适区”这个说法也有点问题,但问题不大,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“扩大舒适区”。不过要扩大的话,必然要先探索要踏出的嘛。扯远了。

  但是你想想,有什么比一直无知更可怕的呢?

  六、降低期望,提高行动力

  如果你想学某个新技能,不妨降低一下期望。

  不要想着成为专家,只要想着入个门就行;不要想着一步到位,只要想着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行;不要想着完美掌握,只要想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行。

  期望降低了,心理压力就小了,行动力就上来了。

  而一旦开始行动,你就会发现,很多事情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

  医学也好,编程也好,法律也好,都是如此。

  入门真的不难,难的是从入门到精通。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,入门就够了。

  这些话其实都不用我说,有本书,叫《微习惯》,可以去看一下,就是系统性地教人怎么从细微处着手,克服那些看起来难以逾越的高山的。

  就我自己而言,我其实蛮庆幸学了点医的,当然也只是一点点。

  起码我下次肚子痛的时候,我知道那个位置大概是那些脏器了,然后再顺着往下走,多多少少都能查出原因。比如胃可能是吃错东西了,肠可能是消化不好或者受凉了,肝的话,自己有没有生气或者熬夜等等。

  所以,别再被那些“专家状态”吓到了。

  想学什么,就去学。

  从最简单的开始,一步一步来。

  你会发现,很多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东西,其实也就那么回事。

  南国微雪 Miyuki

  2025 年 9 月 3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