稍微人格解离一点也无所谓,别太过就行

  今天聊个有点危险的话题:“人格解离”。

  先声明,我说的不是临床上那种需要看医生的病理性人格解离障碍(DID)。我说的是一种主动的、可控的、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“轻度人格解离”。

  轻度的人格解离,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心理技能。就像适度的焦虑能让人保持警觉一样,适度的解离能让人保持清醒。

  核心就一句话:你需要从“自己”这个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,像个旁观者一样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。

  恭喜你,你已经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项保命技能。

一、更详细地说,什么是人格解离

  简单来说,就是你感觉自己在“看着自己”。

  比如你正在和领导吵架,突然有一瞬间,你感觉自己飘在天花板上,看着下面那个愤怒的自己在和领导对峙。你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情、动作,甚至能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。

  这种感觉,很多人都有过。

  考试的时候,明明很紧张,但突然有个声音在脑子里说:“你看你紧张成什么样子了。”

  失恋的时候,一边哭得稀里哗啦,一边又觉得自己哭得很可笑。

  加班到深夜的时候,一边敲着键盘,一边想:“这个人怎么这么拼命啊。”

  这些都是轻度的人格解离。

二、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能力

  大部分人觉得人格解离是病态的,但其实,这是人类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。

  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种情绪或状态中时,很容易失去理性判断。愤怒的时候会说出伤人的话,恐惧的时候会做出错误的决定,兴奋的时候会承诺做不到的事情。

  但如果你能稍微“解离”一点,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自己,你就能保持一定的理性。

  就像冥想和正念练习中常说的“观察者意识”——你不是你的情绪,你是观察情绪的那个人。

  这就是一种轻度的解离。你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,成为情绪的观察者,而不是情绪的奴隶。

  所有的痛苦,都来自于你太“入戏”了。

  你把那个在职场被骂、在情场受挫的“你”,当成了你自己的全部。

  解离会让你抽身出来。

三、解离的实用价值

  在职场上,这种能力特别有用。

  领导骂你的时候,如果你能稍微解离一点,你就能看到:这个叫“我”的人正在被骂,而那个叫“领导”的人正在发泄情绪。这只是两个角色在演戏而已。

  你不会因为被骂而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,也不会因为愤怒而做出冲动的反应。你只是在观察一场戏。

  “你”已经从那个被骂的倒霉蛋,变成了在二楼包厢嗑着瓜子看戏的观众。挨骂的是那个“角色我”,而“本我”毫发无伤,甚至还有点想笑。

  这就是把“情绪问题”降维成“技术问题”。角色出错了,观众想办法帮他修正就行了,没必要跟着一起哭天抢地。

  在感情中也是如此。

  吵架的时候,如果你能解离一点,你就能看到:这两个人因为某些分歧在争执,而不是“我们的爱情完蛋了”。你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本质,而不是被情绪绑架。

  甚至在学习和工作中,解离也很有用。

  当你觉得某个任务很困难的时候,试着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:这个人遇到了一个挑战,他现在的策略是什么?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?

  这种观察者的视角,能让你跳出当局者迷的状态,看到更多的可能性。

四、正念冥想就是在训练这种能力

  很多人以为冥想就是让大脑放空,其实不是。正念冥想的核心,就是培养这种“观察者意识”。

  你坐在那里,观察自己的呼吸,观察自己的念头,观察自己的情绪。你不是要消除这些东西,而是要学会观察它们。

  当你发现自己走神了,你不要责怪自己,而是要观察:“哦,我刚才走神了。”然后把注意力拉回来。

  这个过程,就是在训练轻度的人格解离。你在学习如何从自己的体验中稍微抽离出来,成为一个观察者。

  冥想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,就是训练这种观察能力的一个技能。

  找个地方坐下,闭上眼睛,感受你的呼吸。这时候,各种念头肯定会冒出来:“晚饭吃什么?”“那个人今天又说我坏话了。”“房贷还没还……”

  冥想正念教你做的,不是压制这些念头,而是看着它们。

  当你感到强烈情绪的时候,试着在心里说:“我观察到愤怒/恐惧/兴奋这种情绪出现了。”

 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试着问自己:“如果我是这个人的朋友,我会给他什么建议?”

  当你做决定的时候,试着想象十年后的自己会怎么看待这个决定。

  这些都是在训练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能力。

  当在工作中遇到压力的时候,接受过冥想正念训练的人,能更容易地切换到观察者模式:“这个人现在压力很大,他的身体在紧张,他的思维在混乱。那么,他需要做什么来缓解这种状态?”

  这种切换,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。

五、但是别太过了

  当然,任何事情都有度。任何工具用过了头,都会出问题。“人格解离”也一样。

  它的作用是在风暴中给你一个避难所,而不是让你永远住在里面。

  轻度的人格解离是一种能力,但过度的解离就是病态了。

  如果你在所有情境下都开启“观众模式”,那问题就大了。

  跟家人吃饭,你在观察:“哦,这个叫‘父亲’的角色在给我夹菜。”

  跟爱人拥抱,你在分析:“嗯,多巴胺正在分泌,心率上升了 15%。”

  看到美好的风景,你内心毫无波澜,只是在记录:“一个日落的场景,颜色配比还行。”

  如果你总是感觉自己在“看着自己”,从来不能完全投入到任何事情中,那就有问题了。

  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完全麻木,感觉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痛苦,那也有问题。

 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像个演员在演戏,从来感受不到真实的存在感,那更有问题。

  这就不是酷,这是麻木。你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摄像头。

  这种过度的解离,会让你失去与世界、与他人、与自己的真实连接。你感受不到爱,也感受不到痛;你没有了烦恼,但也没有了快乐。

  这就像一个战士,上了战场穿上盔甲,下了战场也从不脱下。最后,盔甲长在了肉里,他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铁罐头。

  健康的解离,应该是可控的。你能在需要的时候切换到观察者模式,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完全投入到体验中。

  就像游泳一样,你能潜到水下,也能浮到水面。关键是你能控制这个过程。

六、一个可操作的“双重自我”模型

  怎么才能用好这个工具,又不被它反噬?

  很简单,在心里建立两个角色:“角色我”和“观察我”。

  “角色我”:负责入世。他是那个在职场奋斗、在生活里奔波、会哭会笑会爱会恨的你。他负责体验生活的一切,无论是好是坏。

  “观察我”:负责出世。他是那个冷静、理智、永远的后盾。当“角色我”陷入困境、被情绪淹没时,“观察我”就上线,把他拉出来,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兄弟,别怕,这只是个游戏,我带你打通关。”

  大部分时候,让“角色我”去尽情体验。只有在“角色我”扛不住的时候,才召唤“观察我”出来救场。就像古人说的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有时候,你需要成为自己的旁观者。

  当你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时候,你能看到更多的细节,理解更深层的原因,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
  这个切换的开关,就是你的“觉察”。而冥想和正念,就是打磨这个开关的最好方式。

  所以,稍微人格解离一点,没关系。这能让你在操蛋的生活里,获得一丝喘息和清醒。

  这能让你在情绪的风暴中保持清醒,在压力的重负下保持理性,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。

  你不是情绪的奴隶,你是情绪的主人。你不是戏剧里的演员,你是那个看着戏剧的观众,偶尔还能上去改改剧本。

  但记住,别太过就行。别看着看着,忘了买票的人,其实是你自己。你还是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是一个冷漠的观察机器。

  南国微雪 Miyuki

  2025 年 9 月 18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