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独立之后,把自己再养一遍

写在前面

1463 字 | 经济 | 思考 | 精神分析 | 缺爱 | 长大

正文

  这篇文章的读者受众,主要是那些缺爱的人。不缺爱也没有关系,总有能够用得到的观点。

  我也不会鼓励消费。毕竟我又不是什么喉舌,也捞不到好处。

  本文只有一个核心观点:我们想要的那些东西,究竟是真正想要的吗?会不会是其他什么?

  那些缺少父爱母爱的人,往往异常痴迷于恋人;那些穷惯了的人,获得大笔资金之后也常常报复性消费;那些居无定所的人,也总是对房子有种强烈的渴望。

  很多人也没有想过,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这样。

  这里,我们只聊金钱和爱。

  我们大多数人上学的时候,经济来源都受制于人。而当我们与父母争吵时,最难听的,也往往不是人身攻击。

  “有本事你别花我的钱。”

  “下个月不给你零花钱了。”

  往往是这类话。

  而在额叶尚未发育完成的学生时代,杏仁核这类边缘系统几乎是猖獗式地占据主导地位。

  这种话会引起我们的强烈恐慌和异常反感。

  都不要说上学的孩子了,就算连成年人,都会觉得这种话异常伤人。

  这种话会剧烈动摇我们在家里的“安全感”,并衍生出巨大的不信任。仿佛我们随时会被抛弃。

  这是“金钱与缺爱”之间最直接的联系。

  很多人对于金钱和经济独立极为向往,这是背后的原因之一。

  很多缺爱的人,表现更为明显。

  他们希望摆脱经济受控的状态,独立、自由、与他人互不相欠。

  “我不依赖你了,我也不欠你了,你最好也再别来烦我。”

  子女一旦经济独立,很多父母会有一种“失控”的感觉,其原因也如此。父母早已成年,观念早已定型,大多数父母不会觉得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(“我把你养这么大已经很不容易了。”),更多会感觉是子女太固执。

  “翅膀硬了是不是?”

  然而子女等这种时刻等了太久了。

  等我们经济独立,我们可以去给自己补牙、买好看的衣服、吃美食、到处去旅游等等。

  这些背后不一定是我们真的想这么做,而是我们想补偿那种“无条件的爱”。

  我们不是没有接受过爱,只是“有本事你别花我的钱”这种爱,地基不牢固。

  就像生活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房间里,我们很难感觉到幸福与安全。这时候有些人会说:“我不是给你了一个房间吗?你还想要什么?你怎么这么贪?”

  是,我们确实有了房间,但一个小窝它理应遮风挡雨,安稳牢固,私密且安全,否则公交站台、烂尾楼、遗弃的房屋也能做到这点。

  我们去补牙、买好看的衣服、吃美食、旅游,并不一定是我们真实的目的,或许只是一种途径。它也是一种爱,施事与受事的人都是自己。也因为这一点,它的地基无比牢固。

  当拿到工资的那一刻,你知道它属于自己,不需要看别人脸色,不会有人借此要挟、绑架、胁迫你,不会有人试图掌控、控制、支配你的想法,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。

  我们有着完全的自由。

  所以推上有人说,很多人的一生从三十岁才开始,这件事情也没什么错。我的看法可以更乐观一点。

  很多人的一生,从经济独立就已经开始了。

  经济独立之后,把自己再养一遍,是因为我们本来就需要这种安稳的爱。

  我不是理想主义,也不是现实主义,我是幸福主义。

  人终有一死,谁能从这或长或短的一生中攫取最大量的幸福,谁就是赢家。甚至健康也可以收束到这上面来,毕竟生病的时候,我们既不快乐,也不幸福。

  当然,经济来源于他人,也意味着有人可以兜底——如果他们值得信任。而来源于自己就没有这种好处了。

  关键看怎么选。

  再深入一点,每次想买东西、想做什么事情之前,都可以问问自己——这个东西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?我更想要的,是不是做成这件事情之后能获得的、更抽象的东西?

  虽然这些话颇有一种“精神分析”的荼毒论调,不过反正也不费什么功夫,不妨试一试。

  也许有一天,你会有新发现。


  南国微雪 Miyuki

  2025 年 10 月 21 日

封面图

摄影师・画师 | Iryna Studenets

图源 |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