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人与城市化

写在前面

1176 字 | 经历 | 感触 | 农村 | 城市 | 历练

正文

  我一直都将农村视为我的精神故乡。

  这次去朋友家里,我却恍然发现,在这钢铁洪流的社会中,我似乎也被城市化了。

  柴火灶、掉了漆的板凳、回风炉、猫、熏黑的屋顶、供奉神祗的堂屋、凹凸不平的地面、阳台院子外随手可及的树、红白相间的老塑料盆和用水泥随便搭起来的小屋。

  朋友家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。跟我印象中的农村一模一样。

  然而,不知为何,我却感觉到如此陌生。就像在说:我已经不再属于这里了。

  父亲和母亲经历过这种大变迁。他们从土屋,到瓦房,再到水泥房,经历了五十度春秋。

  我没有,我只经历了后面两个阶段。

  即便如此,我印象也尤为深刻。

  我小时候没有专门的淋浴间,幼小时候,盆浴,由妈妈负责。长大之后,父母亲大概觉得不能再这样了,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建了一个。

  说是建,不如说是拆。

  农村有堆柴火的地方,不会贴瓷砖,甚至不会刮腻子。我们家的柴火间是阳台,阳台另一侧是一堵墙。从墙里扣出一个衣柜大小的凹陷空间,洗澡水引流到旱厕,外面挂一副帘子。

  父亲有时候带我们去他曾工作的矿场的淋浴间洗澡。那时候,我甚至觉得,矿场的淋浴间都比家里的要好。

  无论如何,家里也有一个了。

  年岁尚小的我,从未见过农村以外的世界,也不知道比较。我只知道这两个淋浴间。

  每到冬季,帘子只有半人高,从上垂下,挡不住风,冻得人发抖。只是在这时候,我会怀念矿场。

  家里的回风炉也是,冬季的时候,桌面能烫到快要引燃我的《寒假生活》。

  我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六年有余。

  父亲骑摩托车,时常载我上学。车上他经常自嘲家里穷。我经常在夏天里听父亲洋洋自得地说,摩托车有着天然空调,比小轿车里面凉快得多。与此同时,我也在冬季耳朵冻得通红,涂冻疮膏也不顶用。

  我从来没怨过家里穷。否则我也不会怀念农村。

  如果说,人的成长,有两个进度条,一个叫物理,一个叫精神,那么我的精神条,在农村成长的这段时间,已经被父母的爱与自然之力填充到臻至圆满了。

  我不甚讨厌鸟虫,它们曾是我的玩伴。

  在农村里,人处于一种依赖自然而不低于自然的稳定态。东西和物质条件破旧,堪堪能维持这种独立。

  我到现在也才明白,就算只是勉强有这种与自然和人际的独立,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灌溉与喂养。

  上了大学、参加工作,我确实见到了更多更广的世界,但也再没有复原到这种心态。

  我像是一粒沙子,没入沙漠,四处皆是世人,八方全在攀比。而我只能蜷缩于浩瀚看不到边际的城市一隅,在黑夜的注视下无限反思,瑟瑟发抖。

  现在想来,我也许不是怀念农村,不是怀念插秧时一排排渐渐填满的秧苗,不是怀念耐着痒收获的一根根玉米棒子。

  也许,我是怀念农村的那种精气神。独立于自然,独立于人群,劳作且满足的精气神。

  也或许,我只是单单怀念童年吧。怀念那只趴在我腿上呼噜大睡而我一动不敢动的猫,怀念自然,怀念父母给予我的、那似乎无穷无尽的爱。


  南国微雪 Miyuki

  2025 年 10 月 4 日

封面图

摄影师・画师 | Evelyn Paris

图源 |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