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更新 | Last Updated

Prenote

NOTICE: This content is presented as `git diff`.

SUMMARY.md


@@ -843,6 +843,7 @@
   - [诗歌手册:诗歌阅读与创作指南](阅读/零零散散/诗歌手册:诗歌阅读与创作指南.md)
   - [见证逆潮](阅读/零零散散/见证逆潮.md)
 - [每日一文 | Daily Article](阅读/每日一文/每日一文.md)
+  - [关于幽闭型小说 - 王小波](阅读/每日一文/关于幽闭型小说%20-%20王小波.md)
   - [借口 - 亦舒](阅读/每日一文/借口%20-%20亦舒.md)
   - [蚂蚁人生 - 维尔伦](阅读/每日一文/蚂蚁人生%20-%20维尔伦.md)
   - [父子之战 - 余华](阅读/每日一文/父子之战%20-%20余华.md)

sitemap.txt


@@ -573,6 +573,7 @@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侏儒的祈祷 - 芥川龙之介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信使 - 刘慈欣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修软垫椅的女人 - 莫泊桑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借刀杀人 - 希区柯克
+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借口 - 亦舒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偏见 - 罗西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做大哥的人 - 巴金
 https://tinysnow.github.io/阅读/每日一文/偷听谈话的妙趣 - 海厄特

第九章:间质性肺疾病.md


@@ -1 +1,6 @@
 # 第九章:间质性肺疾病
+
+## 一、定义
+
+- 间质性肺疾病(ILD)是一组侵犯肺泡壁、肺泡腔,可发展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一组疾病,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。
+- 由于病变侵犯了肺泡上皮细胞、肺泡腔、肺实质,故称之为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(DPLD)。
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

第八章:肺癌.md


@@ -169,4 +169,73 @@
 - **中心型肺癌** 
   - 肿瘤向外生长时——肺门不规则肿块( **肿块由癌肿及肺门淋巴结融合成** )
   - 肿瘤阻塞支气管——引流不畅致阻塞性肺炎——完全阻塞致阻塞性肺不张
-    - 典型征象: **肺不张下缘呈倒 S 状**
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
+    - 典型征象: **肺不张下缘呈倒 S 状**
+- **周围型肺癌**
+  - 肺周围孤立性圆形块影。 块影常不规则呈小的分叶,边缘毛糙常有细、短的毛刺影。
+  - CT:肿瘤中心部分液化坏死,呈厚壁偏心空洞,内壁凹凸不平。
+- 肺泡细胞癌:弥漫性为两肺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播散病灶,边界清楚,密度较高。
+
+### 二)磁共振显像
+
+- 了解小病灶较CT差,了解血管与肿瘤关系较CT好
+
+### 三)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PET-CT
+
+- 对肺癌的敏感型可达95%,特异性可达90%,对于转移灶也很敏感,但对肺泡细胞癌的敏感性较差。
+- 可以反应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及生长速度,用于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定性诊断。
+
+### 四)痰脱落细胞检查
+
+- 如果收集标本的方法得当, **3 次以上的系列痰标本可使中央型肺癌诊断率提高到 80%** ,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达 **50%** 。
+- 但很多因素影响其准确性,痰中混有脓性分泌物可引起恶性细胞液化,还需要病理学家的经验和细心,要尽可能仔细的对痰涂片进行全视野检查。
+
+### 五)支气管镜检查
+
+- 可直视到支气管内新生物
+- 可明确肿瘤部位;
+- 可病理活检率达 93% 和刷检可达 92%;
+- 大于 4cm 阳性率高达 50-80%。
+
+### 六)针吸细胞学活检
+
+- 浅表淋巴结针吸活检:主要是锁骨上淋巴结及腋窝下淋巴结活检,一般超声引导下更为准确安全。
+- **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**
+- **经皮针吸活检**
+
+### 七)纵隔镜检查
+
+- 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 TNM 分期
+
+### 八)肿瘤标记物检查
+
+- 目前表明癌胚抗原(CEA)、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(NSE)、cyfra21-1(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)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(ProGRP)联合检查时,对肺癌的诊断和某些肺癌的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+
+### 九)胸腔镜检查
+
+### 十)开胸肺活检
+
+## 六、治疗
+
+### 一)概述
+
+- 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决定。
+- **SCLC** 发现时已转移,难以通过外科手术根治,主要依赖 化**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** 。
+- **NSCLC** 可为局限性, **外科手术或放疗可根治** ,但对化疗的反应较 SCLC 差。
+
+### 二)方案
+
+#### 非小细胞癌
+
+- I - IIb 期: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;
+- Ⅲa:如年龄、心肺功能和解剖位置合适可手术;
+- Ⅲb:新辅助化疗+放疗的综合治疗;
+- IV :化疗+放疗+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;
+- 常用化疗方案
+  - 紫杉醇+卡铂
+  - 长春瑞宾+顺铂
+  - 吉西他滨+顺铂
+
+#### 小细胞癌
+
+- 化疗为主,辅以手术、放疗
+- 常用化疗方案:足叶乙苷+顺铂/卡铂
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

关于幽闭型小说 - 王小波.md


@@ -0,0 +1,13 @@
+# 关于幽闭型小说
+
+*王小波*
+
+ 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,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。中国有种老女人,面对着年轻的女人,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,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:让她干这干那,一刻也不能得闲,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;从早唠叨到晚,说些尖酸刻薄的话——捕风捉影,指桑骂槐。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,一天也熬不下来。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。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,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。张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,小说写得很地道。但说句良心话,我不喜欢。我总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,写绝望,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,理由很简单: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,烦了更要烦,而心烦这件事,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。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了——他也“熬成婆”了。
+
+  像这种人给人罪受的事,不光女人中有,男人中也有,不光中国有,外国也有。我在一些描写航海生活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类事,这个折磨人的家伙不是婆婆,而是水手长。有个故事好像是马克·吐温写的:有这么个千刁万恶的水手长,整天督着手下的水手洗甲板,擦玻璃,洗桅杆。讲卫生虽是好事,但甲板一天洗二十遍也未免过分。有一天,水手们报告说,一切都洗干净了。他老人家爬到甲板上看看,发现所有的地方都一尘不染,挑不出毛病,就说:好吧,让他们把船锚洗洗吧。整天这样洗东西,水手们有多心烦,也就不必再说了,但也无法可想:四周是汪洋大海,就算想辞活不干,也得等到船靠码头。实际上,中国的旧式家庭,对女人来说也是一条海船,而且永远也靠不了码头。你要是烦得不行,就只有跳海一途。这倒不是乱讲的,旧式女人对自杀这件事,似乎比较熟练。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:这种故事发生的场景,总是一个封闭的地方,人们在那里浪费着生命;这种故事也就带点幽囚恐怖症的意味。
+
+  本文的主旨,不是谈张爱玲,也不是谈航海小说,而是在谈小说里幽闭、压抑的情调。家庭也好,海船也罢,对个人来说,是太小的囚笼,对人类来说,是太小的噩梦。更大的噩梦是社会,更准确地说,是人文生存环境。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,生活不发展,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,对知识分子来说,就是一种噩梦。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。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。这是因为,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,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,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。这方面最好的例子,是明清的笔记小说,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:有忧伤,无愤怒;有绝望,无仇恨;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。我初次读张爱玲,是在美国,觉得她怪怪的。回到中国看当代中青年作家的作品,都是这么股味。这时才想到:也许不是别人怪,是我怪。
+
+ 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,有这么个特征: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。或者当媳妇,被人烦;或者当婆婆,去烦人;或者自怨自艾;或者顾影自怜;总之,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。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。我原是学理科的,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,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;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。举例来说,对数学家来说,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,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,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,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。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,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,但你也发明不出来。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,要努力去做事,拼命地想问题,这才是自己的救星。
+
+  怀着这样的信念,我投身于文学事业。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那些烂事,或者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,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。举例来说,可以写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》这样的作品,或者,像卡尔维诺《我们的祖先》那样的小说。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,成为无边界的领域,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。当然,这很可能是个馊主意。我自己就写了这样一批小说,其中既没有海船,也没有囚笼,只有在它们之外的一些事情。遗憾的是,这些小说现在还在主编手里压着出不来,他还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说道:他从哪里来?他是谁?他到底写了些什么?
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