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:胃炎
一、胃的形态
- 胃的形态:“两口,两缘,四部分”
- 两口:贲门(上口)、幽门(下口)
- 两缘:胃大弯(左缘)、胃小弯(右缘)
- 四部分:贲门部、胃底、幽门部、胃体
二、病因病机
一)Hp 是慢性胃炎的最常见病因
- 尿素酶:能分解尿素产生 NH3,既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,又能损伤上皮细胞膜
- 空泡毒素:损伤上皮细胞;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
二)十二指肠液反流
三)药物
-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环氧化物 COX-1,进一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,削弱对胃粘膜的保护,导致粘膜损伤和粘膜下出血
四)自身免疫
- 壁细胞抗体
- 内因子抗体
- B12 缺乏
- 恶性贫血(巨幼细胞贫血)
五)其他
- 酒精
- 年龄
三、胃镜及组织病理
一)概述
-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特征是 炎症、萎缩、化生、异型增生 。
二)解释
炎症
- 黏膜层有以 淋巴细胞、浆细胞为主 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。
- 活动性 指固有膜、小凹上皮或腺管上皮之间出现 中性粒细胞浸润 。
萎缩
- 胃固有腺体(幽门腺或胃底腺) 数量减少,黏膜层变薄 。
化生
- 肠化生 ,指以杯状细胞为特征的肠腺替代了胃固有腺体;
- 假幽门腺化生 ,指泌酸腺的颈黏液细胞增生形成幽门腺样腺体。
异型增生
- 指细胞在再生过程中发生 过度增生或分化缺失 ,表现为 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。
四、临床表现
- 慢性胃炎多数无明显症状 ;
- 有症状者表现无特异性
- 消化不良样症状,如食欲不振、早饱、饱胀、暖气、恶心等症状,一般无明显节律性,进食后较重。
- 溃疡样症状,如上腹钝痛、烧灼痛等;
- 症状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 ;
- 体征多不明显 。
五、分类
自身免疫性胃炎 | 多灶萎缩性胃炎 | |
---|---|---|
别称 | A 型胃炎;慢性胃体炎 | B 型胃炎;慢性胃窦炎 |
病因 | 多由自身免疫性反应引起 | 幽门螺杆菌感染 |
病理特点 | 粘膜萎缩;位于胃体 | 萎缩呈灶性分布,主要在胃窦 |
临床特点 | 明显厌食、体重减轻;恶性贫血 | 反酸,无恶性贫血 |
实验室检查 | VitB12 降低 | VitB12 正常 |
胃酸显著降低 | 胃酸正常或偏低 | |
抗内因子抗体阳性 | 抗内因子抗体阴性 | |
抗壁细胞抗体阳性(占 90%) | 抗壁细胞抗体阳性(占 30%) | |
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 | 血清胃泌素正常或偏低 |
六、诊断
- 胃镜及组织病理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
- Hp 检测
- 侵入性:快速尿素酶试验;组织切片染色;细菌需氧培养;
- 非侵入性:13C 或 14C 尿素呼气试验血清中 H.pyloriIgG 抗体、粪便 Hpylori 抗原检测。
- 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自身抗体及维生素 B12
七、治疗
一)HP 治疗
- 质子泵抑制剂 + 胶体铋剂(选择两种)
- PPI(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、雷贝拉唑)
- 铋剂(枸橡酸铋钾、果胶铋等)
- 抗菌药物(选择两种)
- 克拉霉素、阿莫西林、喹诺酮
- 甲硝唑、替硝唑、呋喃唑酮
- 上述剂量分 2 次服,疗程 10~14 天;
- 四联疗法:1PPI + 1 铋剂 + 2 抗生素
二)十二指肠反流
- 可用胃黏膜保护剂、改善胃肠动力减少、胆汁反流等。
三)胃黏膜营养缺乏
- 补充维生素。
四)对症治疗
八、鉴别
-
胃食管反流病:胃酸、LES、药物引起,需要抑酸
-
胃炎:Hp、药物、自身免疫引起,不需要抑酸,需要根除 H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