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: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

一、定义

  • 心脏骤停(cardiac arrest):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,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。导致心脏骤停最常见的机制是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(室颤、室速)。
  • 心脏性猝死(sudden cardiac death):指 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 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。
  • 无论有无心脏病,其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均无法预料。

二、病因

  • 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。
  • 冠心病及其并发症:80%
    • 其中 75% 有心肌梗死病史(预测因素: 左室射血功能降低、室性心律失常)
  • 各种心肌病:5%-15%
    • 肥厚性心肌病、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、长 Q-T 综合征、Brugada 综合征为冠心病易患年龄前(小于35岁)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。

三、病理

  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病理表现
  • 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 : 发生率为 15%-64%,仅 20% 左右为急性心肌梗死。
  • 陈旧性心肌梗死。
  • 左室肥厚,伴或不伴有急/慢性心肌缺血。

四、病理生理

  • 快速性心律失常:室速、室颤;
  •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;
  •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:比例较少,常有心脏破裂、心脏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、急性心脏压塞等。
  • 无脉性电活动:有持续的电活动,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,可见于急性心梗时心室破裂、大面积肺梗死时。

五、临床表现

  • 前驱期:有或无非特异性症状,胸痛、心悸、气促、疲乏等;
  • 终末事件期
    • 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,自瞬间至持续 1 小时不等。
    •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,临床表现亦不相同。
    • 典型表现:胸痛、呼吸困难、突发心悸/头晕,部分病人可无预兆。
    • 多数在猝死前的数小时或数分钟内有心电活动的异常:室颤之前常有室速发作。
  • 心脏骤停:心脏骤停 → 脑血流急剧减少(意识丧失),可表现为肢体抽搐、短暂的叹息样呼吸、大小便失禁。
  • 生物学死亡: 心脏骤停(4-6min) → 不可逆性脑损害(数分钟) → 生物学死亡。
    • 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: 立即心肺复苏、尽早除颤
    • 心肺复苏之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即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,其他常见原因为继发感染、低心排血量、心律失常复发等。

六、急救处理

一)抢救成功的关键

尽早心肺复苏;尽早复律治疗。

二)处理顺序

  1. 识别心脏骤停:判断意识、判断呼吸、触摸大动脉(金标准)。
  2. 呼救;
  3. 初级心肺复苏:C → A → B

三)初级心肺复苏

胸外按压及早期除颤(按压部位、按压幅度、按压频率)

  • 按压部位——胸骨下半部
  • 按压频率——100-120次/分
  • 按压深度——5-6厘米
  • 按压与呼吸比——30:2
    • 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心肺复苏,按压与通气比例均为 30:2。

开通气道(仰头抬颏法)

  • 去除气道内异物
  •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。
  • 开放气道时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。
  • 如无颈部创伤,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,可一手按压开下颌,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,或用指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。
  • 仰头抬颜法

人工呼吸(有条件进行球囊辅助呼吸、气管内插管)

  • 每次吹起 1 秒钟以上,保证胸廓起伏。
  • 避免过度通气。
  • 气管插管是最好的建立人工通气的方法。

四)高级生命支持

通气与氧供(尽早气管插管、高浓度吸氧,纠正低氧血症)

  1. 院外:面罩、简易球囊辅助呼吸;
  2. 院内:呼吸机辅助呼吸。
  3. 简易呼吸机:1L挤压 1/2 - 2/3 容量,6 秒/次。

电除颤(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,每延迟除颤 1 分钟,复苏成功率下降7%-10%)

  1. 对于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除颤无益。
  2. 除颤电极位置:右锁骨下、左下外侧胸部。
  3. 除颤能量选择:双向波:120J 或 150J;单向波:360J。

药物治疗

  • 肾上腺素:首选。
  • 碳酸氢钠:不应过分补充。
  • 胺碘酮:2-3 次除颤及肾上腺素应用后仍为室颤无脉室速的。
  • 美托洛尔:难治性多形性室速、尖端扭转型室速等。
  • 异丙肾上腺素:有效终止心动过缓和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速。

五)复苏后处理

  1. 原发疾病治疗。
  2. 维持有效的循环。
  3. 维持呼吸:吸氧、机械通气。
  4. 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(脑复苏)
    1. 降温,体温 32-36℃ 为宜;
    2. 脱水:甘露醇、白蛋白、地塞米松,谨防过度脱水;
    3. 防治抽搐:无需预防性应用;
    4. 高压氧疗:提高脑组织氧分压、改善脑缺氧、降低颅内压;
    5. 促进早期脑灌注:抗凝、解除脑血管痉挛(钙离子拮抗剂)。
  5. 防治急性肾衰:维持有效的循环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。
  6. 其他: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、酸碱失衡,防治感染,尽早胃肠营养。